top of page

人文元素融入房產營商理念 以企業社會責任 推動永續發展



活化保育平衡發展 回應時代需要

一度關閉十八年、近年由市區重建局牽頭活化,並與華懋集團共同營運,於去年以全新面貌重開的中環街市,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「中環街市本身也經歷過四個階段的重建發展,以滿足不同年代中環居民的消費需求。回看以往數代的設計,都有不少體現了人本精神的創新元素。就如當時街市首次採用了中央垃圾槽設計,方便集中處理垃圾;每個檔口的設計布局都因應業務性質而有不同,如肉檔的檔口較大,亦設有一排掛勾;生果檔則設有層架等。因此,對於這次的活化項目,我認為在保育以外,亦應賦予中環街市一個當代功能,迎合這代港人需要,延續這地方的價值。」Donald說。

毋庸置疑,中環街市當年的平民經濟價值已隨中環發展成核心商業區而大減,而要探尋這座三級歷史建築的新功能和價值,則要回歸設計思維的基本步。「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,訪問日常經過中環街市的人,了解他們對這地方重建後的想像,從而啟發我們思考:中環街市是否只能是個零售空間?」他續說。

至於負責探尋這問題答案的「考驗」,則落在建築師行Shadow Design的兩位合夥人陳健鏘(Cheong)及林浩賢(Benjamin)手中。「Donald提醒我們今日所做的事就是將來的歷史,而當中環街市的原有功能慢慢消失,我們便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設計和改變零售模式,為這地方尋求最能反映現代的功能,與市民一起締造歷史。」Benjamin說。


基於市民的意見,二人決定將近年興起的地方營造(Placemaking)概念融入整個活化項目之中,「有市民希望中環街市能廿四小時開放,甚至變成無邊界的空間。我們於是在二樓開放了一條廿四小時行人通道,同時將街市內的主要間隔打通,讓不同空間串連在一起,重現以往在街市購物的那種無邊界體驗。我們亦在各處放置了近百張椅子,把這裏變成一個公共空間,老人家會在這裏閒坐消磨時間、有人會在這裏闢一角辦公、情侶則會來影相打卡,而且不一定需要消費。」






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